易性癖:变性不是他的错
医网摘要:从2007年我省各大媒体报道的变性人晓志到本报报道的欲卖器官变身女人的小冬,一个特殊的群体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他们身心不统一,有着男儿身女儿心,或是女儿身男儿心,并有着强烈变换性别的愿望,他们被称为易性癖。近日,记者通过了解多个易性癖者和多位权威专家,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
从2007年我省各大媒体报道的变性人晓志到本报报道的欲卖器官变身女人的小冬,一个特殊的群体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他们身心不统一,有着男儿身女儿心,或是女儿身男儿心,并有着强烈变换性别的愿望,他们被称为易性癖。近日,记者通过了解多个易性癖者和多位权威专家,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
最新发现
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发现,按基因排列人类应分为8种性别,而目前通用的“男”“女”是一种过于简单的“二元”分类。这意味着从科学的角度肯定了变性人群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公众将变性视为“不良癖好”、“性疾病”、“性变态”等,是对变性者的一种歧视和伤害。
变性副作用
变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家庭角色、社会伦理的一种冲击。如变性后,这部分人不再具备生育能力,如果隐瞒自己变性事实,与他人结婚,对其配偶和家人是一种伤害。同时,变性人通常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激素治疗和心理治疗,也难免造成对他们自身健康和未来生活的负面影响。
我省男变女第一人
要介绍易性癖,不得不提晓志——我省由男变女的第一人。
晓志从小喜穿男装,厌恶自己的男性性征。手术前,他就试图以女性形象示人,陌生人都认为他是个女人。他只有偶尔在家里才会换上昔日的男装。
2007年9月28日,晓志接受了变性手术。手术后半年多,晓志一直未工作,在家康复,在心理上调整自己,适应真正的女子生活。晓志对自己的女子身份很满意,因为一直是以女装出入,周围的家人朋友也没对手术后的晓志有什么非议。
晓志自小喜欢唱歌,手术后,晓志和一位知名的声乐老师学了一段时间的声乐,她还到当地的夜总会唱歌。纯正的女中音,修长的身材,妩媚的兰花指,乌黑的披肩发,晓志很享受自己新的生活。
爱情也在不经意之间降临,晓志先后交了两个男朋友,她说第一个男朋友很喜欢她,对她很好,男朋友不知道她做过变性手术,晓志在享受美好爱情的同时,却承受着压力,担心男朋友知道自己变性的事实,她主动选择了和男朋友分手。今年2月,晓志又认识了一个男孩,和男孩交往了2个多月,她仍没有勇气告诉男朋友她的过去。
今年4月中旬,晓志到哈尔滨医大四院做复查,得知身体状态都很正常之后,背上行囊踏上了去北京的路,她要到北京去寻找她的演唱梦想。
易性从幕后到台前
像晓志一样,我省还有一些人有强烈渴望通过手术改变自己性别的愿望,这些人被统称为易性癖。
随着媒体的报道,这个陌生的群体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这个特殊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地被公众所关注。
在医学上,易性癖者的定义是他们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的性别与外生殖器的性别相反,而要求变换性别的人。易性癖者在人群中占有的比例为几十万分之一。
目前,我省做过的变性手术不到10例。我省首例变性手术是由哈尔滨医大一院在1996年聘请的北京专家为一名女子做的变性手术。之后,2007年,哈尔滨医大四院教授陈伟华为晓志做了手术,目前,该院已为4名易性癖者做了变性手术。在这4例变性手术中,有3人是由男变女,这也是易性癖人群的一个特征——男变女远多于女变男,而小方(化名)则是一名由女变男的易性癖者,手术在哈医大四院完成。
“第一次见到小方,无论从外表打扮,还是听声音,我丝毫没看出小方是个女儿身。”为小方做变性手术的哈医大四院整形美容激光科主任医师陈伟华说。
沟通后,陈伟华了解到,小方今年27岁,是一名教师。从小她性格就像男孩,比较民主的父母就按小方的意思打扮她,外人都以为小方是男孩,之后,父母索性将户口上小方的性别也写成“男”,并搬离了原先的住址,来到我省,让小方开始全新的男孩生活。
像正常男孩一样,年少英俊的小方也有了心仪的女孩。为了能与心爱的女孩白头偕老,厮守终生。2008年,小方来到哈医大四院,经过几期的变性手术,变成了真正的男人。
本文来源: http://zhengxing.ew86.com/zxmr/20110227/350964.html
责任编辑王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