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颊部洞穿性缺损的综合外科修复
医网摘要:目的:探讨修复复杂毁损性面颊部洞穿性缺损的方法,分析唇颊部洞穿性缺损修复的特点。方法: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以组织移植为基本方法,综合应用多项整形外科技术以及颅颌面外科技术,对10例唇颊部洞穿性缺损进行分期序列治疗。治疗周期最短半年,最长4年。 结果:随访半年至3年,面部毁损性容貌明显改善,面部轮廓形态接近正常,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较
目的:探讨修复复杂毁损性面颊部洞穿性缺损的方法,分析唇颊部洞穿性缺损修复的特点。方法: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以组织移植为基本方法,综合应用多项整形外科技术以及颅颌面外科技术,对10例唇颊部洞穿性缺损进行分期序列治疗。治疗周期最短半年,最长4年。 结果:随访半年至3年,面部毁损性容貌明显改善,面部轮廓形态接近正常,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唇颊部洞穿性缺损治疗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在熟练掌握整形外科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结合多项整形外科基本技术,分期序列进行修复,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各种原因如外伤、电击伤、肿瘤切除、特殊感染等引起的严重唇颊部洞穿性缺损,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容貌,而且影响其进食、咀嚼、发音等多项功能。由于涉及到颌面部皮肤、软组织、口腔粘膜甚至上下颌骨的缺损,修复较困难,如何能够获得满意的形态功能恢复,一直是整形外科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1998年1月~2008年8月,笔者针对不同病例缺损的具体特点,综合应用多种整形外科原则和技术,共修复10例唇颊部洞穿性缺损,取得了较满意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0~55岁,平均35岁。均为颌面部严重毁损性洞穿性陈旧性损伤。病因:车祸外伤3例,电击伤3例,坏疽性口炎后遗畸形2例,唇颊部肿瘤切除术后2例。缺损部位及范围:所有病例均涉及部分颊部及上唇和/或下唇全层软组织缺损,其中3例车祸外伤者伴有牙龈及上下颌骨部分缺损,3例电击伤者合并部分上下颌骨坏死性骨髓炎,颌骨外露,3例陈旧性损伤伴有颈部、颏部严重挛缩性瘢痕粘连畸形,2例伴有鼻翼缺损畸形,1例坏疽性口炎后遗畸形伴有同侧颞下颌关节强直。闭口位时病变缺损面积4.5cm×5.0cm~7.5cm×9.5cm。
1.2 修复方法:针对各个病损特点选用个体化综合分期序列治疗方案。软组织修复以口腔衬里和皮肤外被组织的覆盖为基本内容(表1)。衬里:缺损周围翻转皮瓣7例,斜方肌皮瓣2例(非折叠皮瓣),胸部皮管1例。外被组织:斜方肌皮瓣分期转移形成3例,游离肩胛皮瓣3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2例,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1例,额部扩张皮瓣1例。均先修复软组织行唇颊部重建,构建唇颊部基本结构,之后针对修复后存在的不同缺陷进行相应的整形外科修复塑形,如进行皮瓣修薄,口角成形,唇红再造,龈颊沟加深等。软组织塑形完成后,行颌骨牙槽骨重建,采用牵引成骨延长术,髂骨游离移植等共4例,1例行患侧颞下颌关节强直矫正。
2结果
本组10例结合应用多种整形外科基本技术进行修复,治疗周期最短半年,最长4年。随访半年至3年,唇颊部缺损处被覆组织质地柔软,咀嚼、吞咽、发音功能明显改善,没有流涎、发音含混等症状,张口度达到两指以上,颌骨连续性恢复,咬合关系恢复,面部毁损性容貌明显改善,面部轮廓形态接近正常,患者满意度较高。
本文来源: http://zhengxing.ew86.com/zxmr/20110312/354481.html
责任编辑王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