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耳轮缺损Ⅰ期修复方法的改进
医网摘要:目的 介绍大块耳轮缺损Ⅰ期修复技术。方法 应用陈氏对外伤性耳廓部分缺损修复术式,并改进设计以耳廓缺损前缘为蒂的耳后乳突区皮瓣,携带耳甲后软骨块,或以缺损缘一端为蒂,切取一条正常软骨宽0.3~0.4cm,固定支撑,皮瓣包卷覆盖塑形。供区两个V\|Y滑行推进皮瓣或断层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完成手术11例,均获成功,耳廓总体不减小,形态恢复较满意。结论 此方法为修复大块耳廓缺损提供了简便、安全可靠的一种新方法。
目的 介绍大块耳轮缺损Ⅰ期修复技术。方法 应用陈氏对外伤性耳廓部分缺损修复术式,并改进设计以耳廓缺损前缘为蒂的耳后乳突区皮瓣,携带耳甲后软骨块,或以缺损缘一端为蒂,切取一条正常软骨宽0.3~0.4cm,固定支撑,皮瓣包卷覆盖塑形。供区两个V\|Y滑行推进皮瓣或断层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完成手术11例,均获成功,耳廓总体不减小,形态恢复较满意。结论 此方法为修复大块耳廓缺损提供了简便、安全可靠的一种新方法。
1 手术方法
1.1 按陈氏手术设计原则,以耳轮缺损前缘为蒂,于耳廓后延至乳突区设计皮瓣,其长度视缺损范围而定,约为缺损长度的2~2.5倍,宽度上下切口线各大于缺损0.3~0.5cm,皮瓣自相折叠包盖缺损。
1.2 皮瓣由耳远端骨膜浅层掀起,当接近缺损缘时,改为耳软骨膜下用整形组织剪小心锐性分离,并越过缺损缘达耳前正常软骨膜下或达耳舟,使蒂端瘢痕皮下挛缩舒展平,同时又确保不损伤真皮下血管网,操作中可借灯光透视下进行,发现软骨膜下主要穿支血管予以保留。
1.3 耳轮软骨缺损范围大,或达耳舟,耳后乳突区皮瓣可于颅耳夹角根部,携带切取耳甲后软骨块,或以耳缺损缘一端为蒂,切取正常耳软骨条相当于缺损区长方形对角线之长(即蒂端旋转轴点至对侧缺损缘远端点长),宽约0.3~0.4cm,移位到耳轮缘固定、支撑。
1.4 耳廓后延及乳突区的供区缺损,在其上下一侧留有窄蒂,设计二个较大的V-Y滑行推进皮瓣法闭合,并注意保留中央皮下组织蒂和主要血管分支,在一定程度上既有瓣的滑行,又有旋转推进,一般4cm×3cm缺损,无需皮片移植,直接闭合缺损。
1.5 皮瓣包盖软骨折叠后,以庆大霉素溶液冲洗皮下积血,采用浸透庆大霉素溶液药棉、凡士林纱布塑型适当加压包敷
3讨论
耳后及乳突区同源于外耳廓和邻接耳的皮肤,无论质地、厚度、色泽是公认耳修复或再造首选的供区。通过显微解剖学研究,耳后及乳突区血运主要由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在耳廓内与乳突区构成丰富的网络[2]。颞浅动脉在耳前向耳后发出的上、中、下三组耳支动脉,于皮下形成血管网,且有耳甲、耳舟、耳轮及对耳轮穿经软骨达耳后,与耳后动脉构成皮下血管网,耳后动脉则在耳廓附近向后发出枕支,供应乳突区皮肤和头皮,并与枕动脉的耳支吻合,同时也有分支在耳甲后、对耳轮、耳舟及耳轮的背侧穿经软骨达耳前方参与血管网的构筑[5~7]。因此,以耳廓缺损前缘为蒂的乳突区皮瓣得以存活,我们11例成功的体会是该方法手术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没有更多的损害供区形态和功能,耳的总体不缩小,手术Ⅰ期完成。但不足之处是供区缺损往往需要皮片移植,耳廓缺损稍大者,且需自体肋软骨条或代用品,后者因挤压、摩擦穿出者,时有难免,单纯带头皮下组织瓣成形,存在支撑强度不足之虑。我们在此基础上作以下改进:①为进一步确保耳轮缺损前缘为蒂的耳后乳突区皮瓣血供,除设计皮瓣蒂超过缺损缘宽度上下各0.3~0.5cm外,在掀起皮瓣接近缺损缘蒂部时,改行软骨膜下锐性分离,小心松解展平蒂部,达到不损伤其真皮下血管网。由此本组最大缺损占整个耳轮2/3,并累及耳舟、耳轮,其面积约为1.8cm×4.6cm,皮瓣相应延长其长宽之比1∶1仍能存活;②耳轮较大的缺损,耳后乳突区皮瓣可携带切取耳后壁一条软骨块,包裹在耳轮缺损处,起到支撑作用。或可选作缺损缘一端为蒂,切取正常耳软骨条相当于缺损区长方形对角线之长(即蒂端旋转轴点至对侧缺损缘远端点长),宽约0.3~0.4cm,移位耳轮缘固定支撑,免除额外切取肋软骨或代用品植入起支持作用;③供区缺损,一般稍大于4cm×3cm范围,设计耳后上、下二个或多个邻接缺损缘一侧皮肤窄蒂及注意保留中央皮下蒂和主要血管分支的V\|Y滑行推进瓣,在一定程度上使瓣既有滑行又有旋转推进,达到闭合缺损,手术限于一个手术区内,又不增添新供区损害;④皮瓣折叠缝合后,采用浸透庆大霉素溶液药棉、凡士林纱布包裹塑型,适当加压,改变以往褥垫缝合,术后10~12天拆线,手续简便,又不影响血供,收效良好。
本文来源: http://zhengxing.ew86.com/zxmr/20110315/355258.html
责任编辑王超佳